立于日上|音乐治疗师 の日常:原唱,翻唱;先听,后听
这个年代,旧歌翻唱是个再也平常不过的事了。
其实真没什么大不了。但,在音乐治疗中,它真的是一件大事。
几年前,在我的治疗时段中,发生过那么一个插曲。
一位年轻的病人提出要唱《在水一方》这首歌。我没多问,下星期就把歌词投影在萤幕上。上面清楚地写着邓丽君。
这位病人见了,就有些不高兴,说这不是她要的歌。这下我可奇怪了,了解后才知道她要的是汪东城唱的《在水一方》。
说实在,我没听过汪东城的,实在不知道是有多大的差别,就直接问对方差别在哪。她说很大很多,后来我明白她说的是意境的差别。
那一天,现场有其他较年老的病人。他们说不如播来听听。循众要求,我播了汪东城版本的。结果声音此起彼落,这什么歌啊,一塌糊塗,不伦不类… 年轻病人更加不服了,说邓丽君版本才难听呢,没有一可点的 fu…
这个插曲我记得很清楚,它让我这个对于音乐心理学有兴趣的人,增加更多的思考空间。
人,都是先入为主的动物。
第一印象何其重要。有时比较原唱和翻唱,有时比较听的先后次序。这就是 Law of Comparative Feelings。
比较是正常的,有比较才有所谓的喜欢和不喜欢。
另外,Law of Conservation of Emotional Momentum 也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说的就是因音乐引起的某些情绪因为某些因素而无限地保留其一定的地位,因此需要将它替代或去除是很困难的。
这两个都是 Law of Emotions 其下的两个定律,说的都是有关人的情绪。把这些定律套在音乐心理学上来思考人对音乐的情绪反应,是很有趣的。
外人看起来真的没什么大不了。但对于在乎那首歌的人来说,说这是天大的事真的一点都不为过。因为音乐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感情、情绪、意境都不尽相同。所以在音乐治疗里,对方选曲时真的有必要知道她心目中的那一首是哪一首。
为什么?只因我们是人,每一位都是独特的。从基因,家庭,教育背景,成长经历,社交圈子等等都影响着我们对音乐的看法、想法、判断还有最原始的—感受。
不需别人认同你音乐喜好的选择,只需忠于自己内心最深的感受。
后话:我个人还蛮喜欢《在水一方》的原唱—江蕾的版本,虽然我第一次听的是邓丽君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