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国界的使命 —— 专访新加坡西藏文化中心创办人华锐·金巴嘉措
从西藏雪域到新加坡岛国,从一名异乡人到文化桥梁的建设者,华锐·金巴嘉措的故事,是一段关于使命与坚守的旅程。
在这个全球化却冷漠加剧的时代,他用二十余年的坚持告诉我们:文化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一种让人类找到共同点、互相理解的力量。
在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城市景观中,有一处低调却独特的文化驿站,悄然耸立了近二十年。它既是文化交流的窗口,也是心灵修养的净土。这就是由华锐·金巴嘉措(Pari Jinpa Gyatso)创办的新加坡西藏文化中心。
华锐出生在西藏,2000年因机缘来到新加坡,落地生根,成家立业,最终成为新加坡公民。24年来,他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包容,同时也发现西藏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常常停留在表面甚至被误解。“没有英文注解,很多时候只是被当成一种神秘的宗教符号,却没有机会深入理解其哲学与文化价值。”正是这样的观察,让他在2007年决定创办西藏文化中心,把这份属于雪域高原的智慧,带到新加坡社会。
三重使命的延续
西藏文化中心的愿景,与达赖喇嘛尊者的“三大使命”紧密相连:以慈悲为本的人性教育、以和谐为核心的宗教交流,以及推动与保存古老的西藏文化。在一个多元信仰并存的新加坡,这份使命格外重要。
“东南亚的宗教派别繁多,彼此之间时常存在隔阂。”华锐语气沉稳,却带着坚定,“通过宗教和谐的理念,大家才能真正走在一起。”
过去19年,中心策划了无数活动:从邀请37位佛教领袖参与的世界佛教论坛,到为期五年的南传与藏传佛教僧侣交流计划;从与美国埃默里大学合作推广的“SEE Learning”教育体系,到即将在9月举办、前往印度拜会达赖喇嘛的东南亚长寿法会。
其中,SEE Learning 的影响尤其深远。它是一套结合社会、情绪与伦理的教育体系,超越了宗教信仰的界限。“教育是长远的事。”华锐说,“这不是要你信佛,而是教你如何培养内心的平和。如今它不仅进入新加坡的国际学校,还被越南教育部纳入国家体系。”
误解与澄清
提起新加坡人对西藏文化的理解,华锐坦言:“大多数人认识西藏,是从八十年代传入的藏传佛教开始。但遗憾的是,过程并不完整,常常被误解成神秘或迷信。”
他解释,藏传佛教其实兼容了显宗与密宗,是最完整的佛教体系之一,更强调科学与哲学的结合。“把佛教当作单纯的宗教信仰来传播是错误的。它不只是烧香拜佛,而是启发人自我提升的智慧。”
他说起时事,语气转为严肃:“当今社会冷漠,人心分裂。看看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数十年未解。藏传佛教强调的,就是沟通、对话和和谐相处。这在21世纪更加重要。”
文化与生活的通道
对于初次接触西藏文化的人,华锐常推荐从“旅游”和“食物”开始。旅游是西藏最直接的窗口,而食物则是文化的缩影。
他讲起藏族的主食——糌粑。用青稞磨成的面粉,加入酥油茶搅拌成团,便能食用。这种看似简单的食物,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与精神。“糌粑耐储存,适合游牧生活。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人们就会把糌粑撒向空中祈福。今天,它依然出现在婚礼与生日庆典上。”
“食物道出一个地方的故事。”他轻轻一笑,“这就是文化最自然的传播方式。”
使命背后的个人修行
谈到为何执着于推广西藏文化,华锐没有把话题停留在个人。“这是落叶生根的道理。”他引用李显龙前总理的一句话:“既然在新加坡安了家,就要建立归属感,但同时也要饮水思源,不忘本。”
在多年推广的历程中,他学会了放下与接受。“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我尽力去做一个好人。”面对亲人离世,他不再沉溺悲伤,而是学会积极走向前方。他坚信,藏传佛教不是枷锁,而是一种帮助人们成就更好自己的智慧。
谈到环境问题,他语气顿时沉重:“全世界都在喊环保,但却不断破坏环境。21亿人口依赖喜马拉雅的水源,印度、越南、尼泊尔等国都仰赖西藏的水系。如果环境持续被破坏,后果将是全球性的。”
展望未来
对未来,华锐已有明确的方向:SEE Learning 要进一步进入更多教育机构,西藏文化展览与艺术团的到来也在计划中。他也在积极协调,将影响力扩展到整个东南亚。
至于数字化,他一度开起了玩笑:“AI 是不能成佛的。”随即话锋一转:“AI 没有分辨能力,如果人们没有基本的文化常识,很容易被误导。科技只是工具,真正的智慧还在人类自己。”
他寄望年轻一代能以好奇心与真诚走近西藏文化。“它本身的神秘魅力,已经足够吸引人。但传播者必须真诚,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大众,才是长久之道。”